印度总理莫迪能否连任将决定印度制造的生与死。而印度制造业的崛起之路怎么选、成长的速度能否加快,将决定台湾工具机业是否能如愿在南亚找到新蓝海。印度总理莫迪2014年上任后提出的各种改革与经济发展策略中,最具代表性与最受全球关注的非印度制造莫属,各方都拭目以待,拥有庞大劳动人口的印度会不会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企业界也在观望,印度能否成为制造业的新蓝海?但四年多下来,印度劳动人力结构的先天限制让制造业发展进度严重落后。这次大选结果更将决定印度制造能否延续。
莫迪提出印度制造时,目标在2025年印度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要达到25%。从最近几年台湾制造业出口印度的统计来看,印度制造业市场似乎正在快速崛起。2017、2018年台湾工具机对印度的出口金额,两年平均年成长30.5%。对印度市场出口的排名也从莫迪刚上任时的第11名,一路跃升为台湾工具机的第4大出口市场。对于这样的变化,在印度设有分公司、提供销售服务的远东机械子公司发得科技工业感受最深。
发得科技工业市场营销部专员郭又宁:印度市场的重要性,对我们而言甚至超越中国大陆,他们相当看好印度市场的前景。
由于印度汽车工业相当发达,汽车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7%,再加上莫迪印度制造的政策强化,印度汽车业产值平均每年都能创造约6%的成长。随着汽车业成长的带动,周边的汽车零组件也上看每年创造400亿美元的产值,占GDP约2.3%。因此整个印度汽车相关工业的年产值,就占GDP近1成,是印度制造业的主心骨。
主要贩售轮圈加工机与车床给印度市场的发得科技工业,自然在汽车业找到了立足点,为台湾工具机在印度打出了名号。然而一个汽车工业就占超过一半的制造业产值,反映出了印度制造业发展不均的问题。这点让台湾区工具机暨零组件工业同业公会秘书长黄建中,对印度制造能给台湾工具机业创造商机的观,有所保留。黄建中认为:目前我们仍然没有看到全面的爆发性成长,印度占台湾出口比重不高,近年的成长是个别厂商的订单贡献。
不过印度毕竟还是一个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在制造业产值从近17%拉升到25%的过程中,确实会增加印度对工具机的需求与消费。黄建中也提醒:单就出口印度市场来说,这样的变化有助台湾工具机对印度的出口,但这最终要看印度发展制造业是走什么模式?
如果是复制劳力密集、材料加工转出口的模式,在未来势必会排挤其他国家的出口,进而影响台湾工具机在其他市场的出口表现。但如果印度是为了透过进口替代,满足庞大的内需市场,那印度制造业产值的成长或许就能为台湾的工具机业创造庞大的蓝海市场。所以莫迪的印度制造,到底想走什么模式,受到外界广泛关注。
同样是人口超过13亿、在工业化前拥有庞大农业人口的大国,莫迪的印度制造一直被外界解读是要复制中国模式。这让《华尔街日报》在4年前就对印度制造提出建言,认为印度不该完全复制中国模式。事实上莫迪发展制造业只为解决两件事:创造就业、减少进口。
印度每年大约新增1300万个年轻的劳动人口。要让印度人民提高收入、脱离贫困,就必须让这批年轻人离开农村,从事产值更高的工作。而莫迪的办法,就是吸引外资到印度投资制造业,创造出庞大的工作机会,满足国内劳动市场的需求。
印度过去因为制造业疲弱,国内消费对进口形成刚性需求。这不仅造成印度长期贸易赤字,也持续侵蚀印度的外汇储备及经常帐余额。这让印度政府在面对国际经济冲击时,要花费更多的心力,维持印度的货币及国内市场的稳定。因此发展进口替代模式,把整个产业链搬进印度,满足内需市场的需求,远比加工出口模式在现阶段更有利印度发展。
例如印度为了降低消费性电子产品的进口花费,推出2020新电子产业政策,再辅以关税与非关税障碍,用市场换取国外资金、技术,创造国内就业。台湾鸿海、台达电,都已决定增加印度投资,响应印度制造。另外印度作为全球第4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自然也吸引如韩国起亚汽车前去设厂。
莫迪上任以来印度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只从16%增加到16.7%,涨幅不到1个百分点。这跟印度教育不够普及、贫富差距极大,以及劳动力结构存在两极化有关。
印度的科技业高阶工程师、研发人员、医生、律师非常多;但另一方面,庞大的贫困人口,让印度的低技术、甚至无技术劳动力更多。反而是制造业需要的有基本技术能力的劳工,相对短缺。如此一来,看起来像人口红利的庞大人口数字,在印度反而成了负担。而且各邦基础建设落差大,缺水缺电问题严重,再加上邦与邦之间的贸易往来未必通畅,更进一步阻碍了制造业的发展速度。
因此想看到台湾工具机业短时间在印度有爆发性的成长,可能要再等等。不过这些不利因素,虽然压低了印度制造业近期该有的爆发力,但这些问题是可以一步步改善的。
当基础建设、教育普及度跟上,原先受累于庞大低技术及非技术劳动力的印度,在广大内需市场的支撑下,长期而言,制造业在未来仍具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