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不但科技实力雄厚,新创蓬勃发展,更有优秀人才输出至全球各大科技公司,从Amazon到Alphabet,到处都见得到来自台湾的世界一流软件工程师。然而一旦提到电子商务,台湾的发展似乎还定格在2007年。
台湾首屈一指的在线零售网站,如PChome、乐天和Yahoo,根本就是场灾难。在这些网站上时间彷彿冻住了。用户不但很难找到想要的商品,网站上也没有产品推荐功能;而且这几个网站,十年以来在技术上几乎完全没有进步。
奇特的是尽管这些电商网站如此阳春难用,台湾人还是热爱在线购物。拜用户不嫌弃之赐,这些年来台湾的在线购物不断成长;但是台湾电商确实还有许多领域有待进步;
台湾电商完全没做任何个人化。这些网站不记得用户,也不会去记你上次买过哪些东西,更不会把这些用户信息用来改善购物体验。所有用户看到的都是乱七八糟的首页,甚至还有网站没有使用cookie。台湾对隐私权的保护确实正在提升,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多数台湾电商的用户体验都糟到不行。
许多台湾电商网站,每次都会要你重复输入信用卡号码和送货地址;相对的其他地区的电商网站早就进入了一键购物的时代。虽然受限于各种法规限制和过时的电子支付体系,但总有解决方法;可是就是没有台湾电商在这上面下功夫。
台湾电商没有电子报、再定向广告、客户意见反应、商品评价
台湾电商网站同样不重视电子报和再定向广告,完全没人在做。除了垃圾促销信件之外,没有像样的Email电子报,也没在其他社群平台上投放再定向广告,把顾客拉回来。当我常用的清洁用品开始特价时,我很乐意收到PChome的通知信,但PChome就是没有这种服务。不但每次都得上PChome网站去看看现在有没有我需要的活动,而且每次看到的活动,都不是针对我的个人需求量身打造的;每个人看到的都是相同的信息。
再说这些台湾电商业者根本就不想倾听顾客的声音。在他们的商品页面上看不到用户留言、评价和产品评论相关内容。有位业者这么解释:如果提供这些讯息,让客户停下来思考,会不会他们就不买了?这种心态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而且十足反映了台湾和亚洲业者对顾客互动的保守观念。
话说回来,要是网站上没有量多质精的产品信息,就不可能有好的个人化设计,也没办法影响顾客购买行为。不过即使如此网站还是可以从过去的购物记录出发,将相关的采购推荐提供给回头客参考,还可以分析顾客在网站上的使用活动,得到许多宝贵的信息。只要个人化引擎能够将顾客的购物习性,结合其他顾客的购买相关资料,同时善加利用各种产品信息,就能够推测出顾客可能也会需要的其他商品,并且整理出对顾客有价值的采购建议。
虽然台湾出了许多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专家,但完全看不出台湾电商平台有任何采用这两项重要技术的迹象。台湾电商网站上看不到机动出现的行动引发设计,看不到基于他人购买行为的采购建议,也没有任何机器学习机制,预测用户下次回站时可能会买什么东西。
如果台湾电商平台有足够的弹性,能用各种方式把存货卖掉,赚到更多利润;然而台湾电商平台似乎都不用担心存货。反正只要有存货,叫供货商吃回去就好了,不用回头修改平台上的软件,以各种折扣把存货卖掉。我在这边说的软件是相当广义的,有些台湾电商网站的程序码甚至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变动。这在欧洲或美国是难得一见的奇景。
即使是Amazon,在用户想要筛选出需要的商品时,表现也不怎么样;而台湾电商网站则是完全没有这类功能,用户只能透过下拉选单,在一层又一层的商品分类架构寻找自己想要的商品,还经常找不到。举例来说想在PChome上面找到一组自己喜欢的家具,得花上个把钟头。其实应该要做到让用户只凭印象中的品牌名称,就能找到想要的东西;然而台湾电商网站的搜寻功能极度阳春,根本没有什么额外的搜寻选项可用。
台湾有超过六千个制造商自有的电商网站,其中绝大部分根本就是蚊子网站,一个客人也没有。许多人看到PChome做了电商网站,就觉得自己也做得出来;在美国中小企业看到的是Amazon,而且清楚知道自己绝对做不出那样的网站。所以美国人的麻烦是Amazon垄断势力日渐庞大,实体店面一间一间倒闭;台湾的情形则是电商龙头不求长进,所以人人觉得机会无穷。但讽刺的是,不管是电商龙头还是散兵游勇,大家都一起卡在十年前的时空胶囊里。
亚洲业者还有个毛病,就是不愿意公开分享自己拥有的资料;每个厂商都敝帚自珍,电商平台自己干,顾客资料自己独享;相对的,愈来愈多网友喜欢在Commerce Connector之类的平台上逛,逛到喜欢的东西,可以在上面选择要去哪个电商平台购买;如果厂商闭门造车,这块大饼就是吃不到的。
首先台面上几家龙头电商平台的利润相当微薄,打的又是市场割喉战。占有绝大部份市场的Yahoo、乐天和PChome等大型业者,由于每一家都不求长进,所以没有一家会感受到进步的压力。
当然还有商品信息不够完备的问题。以商品筛选机制来说,如果系统没有掌握足够的商品资料,个人化推荐机制就难以发挥应有的实力。台湾供应商给的商品资料确实不够细致,但是要解决这问题并不困难;只要龙头电商平台挺身而出,要求供应商提供更多商品信息即可;然而这几家龙头业者全都按兵不动,就是没有人愿意先开第一砲。
其他规模较小的电商平台,经常看着龙头业者十年如一日的网站照抄;这也让台湾的电商风景充满怀旧气息,在2017年的今天,依然维持着十年来的一贯样貌。
还有个原因,就是中国急速发展的本土电商平台,使出各种手段,把台湾许多优秀人才都吸走了。
还有个奇怪的原因,造成台湾电商平台进步缓慢:过去很多大专院校太过强调App开发,再加上Yahoo台湾这几年来的萎缩,让市场上的App开发者人满为患。有一些公司因此大肆推广网站+App的电商平台解决方案。这三年来笔者参加过的各种电商研讨会,几乎都在大力鼓吹App在电商领域的光明前景;但他们没说的事实是:App数量已经太过泛滥,只有不到2%的App真的有人下载回来用,绝大多数都乏人问津。
由于这些原因,整个台湾充斥一堆老掉牙又没人想去的电商网站,就算App做得再好也没人用。真正从中获利的,只有那些不断鼓吹各种无用解决方案的无良业者。
整体来看台湾的电商市场就这样卡在十年前,而且只要像Amazon这样的一家外国大型电商业者一踏进来,就可能如摧朽拉枯一般,让整个台湾电商生态系在一夕之间崩盘。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愿意踏进台湾市场。虽然一些中国电商巨擘如腾讯、京东和阿里巴巴正在摩拳擦掌,然而中国电商平台来台可能引发的政治效应,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同样的道理,西方大型电商平台也因为顾虑中国市场的影响,也不敢一举投入台湾市场。
所以到底是谁能让台湾电商市场彻底翻盘,完全进化?这个议题非常有趣,而且仍然值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