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国大陆诞生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35年过去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已经成为创业新天堂!2015年中国前三季GDP成长仅6.9%,但深圳却高达8.7%,超越北京(6.7%)、上海(6.8%),还将要保1%的台湾狠狠甩在后头。深圳的成功绝非一帆风顺,曾因受限代工的旧思惟,经历痛苦寒冬,直到五年前推动产业升级方案,汰换低阶企业、吸引顶尖人才,打造创业环境,如今已展现挑战美国硅谷的企图心。许多台湾明天想积极追赶的目标,深圳今天就完成了,深圳对台湾的威胁,不只是各领域的全面超越,还有整体生态圈的磁吸效应,面对巨大的冲击,台湾该何去何从?
深圳这个1980年甫诞生的大陆第一个特区,早已经从小渔村,变身成为国际化混血大都会。尤其2015年经济成长冠中国大陆,让当地民众也自豪起来。
以前中国人都说北上广深,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今后深要往前拉,北深上广,跟北京平起平坐即便一位深圳计程车师傅,也能如此谈景气。
从实质经济数字来看,深圳的确已是火车头!
根据中国官方10月底刚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前三季GDP成长仅6.9%,但深圳前三季却高达8.7%,领先广州(8.3%),远胜北京(6.7%)、上海(6.8%)与全中国平均!更远胜要保1%的台湾。
在南山大道上,停车场天天上演各式名车秀,宾利、宾士、法拉利……。车主大都是40岁以下的网路创业家或高阶主管。
我一个学长刚卖掉一间移动互联网公司,现在买了法拉利到处开;深圳出生的33岁青年马墨说,深圳南山区的有钱人,极少富二代,都是富一代,大多靠创业致富,而且都很年轻。
台商刘俊伟也感慨地说,20年前来这里开工厂,一个月女工月薪1500元台币,每天有人抢着做。现在当地顶尖科技公司最少要5万元台币起薪,才请得动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
一般服务业起薪也要约台币2万5000元。20年来增长速度超过十倍,远胜台湾薪资停滞不前。
从产业升级来看,深圳也比台湾更早。2014年深圳通讯设备、电脑运算及其他先进制造业,占整体制造比重已高达60%。
2015年前三季,深圳划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比去年前三季成长更高达16%,远胜当地传统工业领域的7.8%成长。
不管是经济成长、创业热、产业升级转型,「许多台湾明天正想积极追赶的目标,深圳今天就完成了!」一位台商这样形容。
《福布斯》2014年底评鉴中国最创新企业名单,深圳企业就上榜一半,包括了跨界互联网金融的腾讯、靠网购物流起家的顺丰快递、无人机新秀大疆、全球最大基因测序中心华大基因与电动车比亚迪。
另外还有首度名列全球百大创新机构的华为、中国制造2025领袖固高科技、与创客领袖硅递科技等。
走到滨海的蛇口小街区,原本是小渔村,现在法国菜、酒吧等外国高档餐厅云集,迎着温暖海风,很容易见到许多欧美精英,与华人新贵交谈用餐。来此已七、八年的法国人迈克帕特指着对面的海说:那就是香港,不久前还不准市民在此游泳、野餐,就怕游到对岸(香港)投奔自由!
但现在早就不同了。帕特定期在此举办鼓励深圳人与异国社群文化交流的美学之夜,他观察,英国人在两岸三地的社群,以前在香港最多,这两年竟变成深圳最多,换句话说:是外国人投奔过来。
然而深圳市的成功历程一点也不平顺。深圳市长许勤在2015年八月,庆祝35岁特区生日致词说,深圳的成功,是因为提前进行冬训。在金融海啸时期,深圳曾经历过最苦的寒冬,2010年,深圳市启动全面丢掉代工制造老思惟的政策,五年归零重来,才换得今天。
许多台商记忆中的深圳,是1980年至1990年代全世界的制造工厂。当时深圳大力招来台湾与欧美外地厂商设厂。原来只有3万人的深圳,一年人口成长可达两到八倍,就此成为中国少见的年轻移民城市。
广东沿海真正发展起来,差不多2005、2006年后;曾在广东佛山协助产业升级的台湾人李世玮回忆。那时劳工薪水逐渐高起来,一些低阶的制造厂商也开始移走。
很不幸地深圳没多久就遇上2008与2009年的全球金融海啸,许多外商说倒就倒,天天都有企业停业。黄云回忆:那时很多工人没工作,流连在车站、街头,造成社会问题!
随后2010年全球明显通膨,又让深圳的制造成本继续拉高,厂商大量出逃。
当时香港某商会做调查,发现竟有160家企业考虑迁厂,65%以上都是1990年代首度来深圳附近设厂的,都是为深圳创造第一桶金的衣食父母,立即引起当地产官界震撼。
但深圳没有在这个困难点时,大力发放优惠,恳求厂商回来,反而醒悟,代工已经行不通!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协会祕书长黄云回忆说,腾笼换鸟政策就是在此时推出。那时,许多企业都建言,「深圳就像亚洲四小龙,已经走到劳力密集产业的尽头了,一切都要变!」
2011年深圳市政府终于正式推出产业转型升级方案,预计到2015年时,五年内淘汰掉低阶企业,快速转移企业1万家。并且定下五年后的产业升级蓝图:未来企业只能在深圳市设研发与营运总部,工厂只能在市郊,原来的厂房都升格变科学园区;并吸引全世界的高阶人才,取代农民工。
2013年又推出相当有魄力的都市用地改革「1+6文件」。
简单一句话,1+6指的就是差别化用房、差别化用地;深圳市发改委高产业处专员阎文凯说。
被划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最高可以享受五折的地价优惠,最高50年使用期。但是,被视为相对落后的产业厂商,地价成本就足足提高一倍。用这样的方式,逼迫企业升级,要不就会忍受不了高租金离去。
现在老一辈台商,还能待在这里的,大多做房产投资、餐厅;刘俊伟叹息说。
难道这样不会造成企业更加出走?政府收不到税金?我们不缺钱!真的不缺!;深圳投资推广署招商二处处长简政,指着招牌中的资说,指的是资源,包括人才、技术,不是资金。每一次有陌生访客参访,他都要这样强调好几次。他很庆幸,市政府的预算靠的是多年来出口经济收税,趁着手上还有钱,可以改革。
根据中国国际金融报告分析,2013年深圳政府基金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比例只有19%,占当地GDP只有3.4%,债务占GDP更只有5%,比起和中国全体政府地方债高达50%的GDP占比,相当低。
至于如何评断什么产业叫先进?什么叫落后?也是一门学问。
其实深圳市政府评判产业未来发展,是够快、够狠、却不需要准。在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任职超过20年的黄云笑说,常常有国外企业询问,深圳的高新产业,定义是什么?
他的回答是:不是高科技,也不是资通讯,反正,涵盖一切今天认为相对先进的产业。放眼全世界,只有我们独创这个字,我们也搞不清楚,因为重点就是没想要搞清楚!
这里的政府,看不懂时不管,是好处;到深圳投资的台商、精诚中国企管副总苏铭源举例,像互联网潮流,三个月、半年就不一样,根本赶不上订政策。
深圳的独特优势是,市长权限等同副省长,空间大,因此可以先模糊看待发展方向,再从企业实际交流调整,比较能赶上日新月异的潮流。
既然仰赖民间看未来,人才的水准极为重要。也因此,深圳在2010年配套祭出孔雀计划,专挖外籍、海归高水准人才、团队,以房租补贴,大量吸引年轻有为的各省毕业生。
人才素质高的趋势下,薪水也增加。根据深圳市政府统计,一般服务业、商贸等各行业平均年薪约31万台币,2011年至2013年底大增61%。
如今在积极的产业升级下,深圳市六年内专利数增三倍,研发支出增2.3倍。严格的土地改革,让创业风气更盛,从2009年起至2014年,进驻商家增三倍,高新产业公司也暴增。
现在也别再说深圳是山寨国,只会模仿不懂研发。2014年,深圳平均企业与研究机构投入研发支出,占全区GDP比例高达4.02%,已高于台湾近年研发经费约占GDP3%。
这其中由各国名校被深圳邀请组成的虚拟大学园里,许多国际顶尖学者组成的实验室,做出真正创新专利有很大帮助。
台湾一直是深圳的师父,宏碁微笑曲线,这里每个老板都很熟,当做是学习的标竿;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协会秘书长黄云感叹地说,目前看来徒弟有胜过师父的趋势。
以目前大陆最火热的互联网+产业而言,在上海、深圳两地跑的医信科技创办人梁亮观察,在中国,除了北京中关村,就是深圳的发展最强。
深圳对台湾的威胁,已经不只是技术超越,是整体生态圈的磁吸效应;半年前刚到过深圳参访的资策会顾问杨中杰,忧心忡忡地说,以前台湾曾和美国大厂一起合作开发,那种革命情感,奠定电子业基础。
别小看深圳创客和美国硅谷新创团队的合作,以后这些硅谷公司变大了,深圳就是最好伙伴,硅谷创投也会跟着来并购周边产业,台湾将被遗忘!
苏铭源认为,深圳创业版引导的自由市场资金,将捧出更多年轻创业家致富,把深圳捧成亚洲硅谷。也许不久的将来,台湾可能面临更多资金外逃,台湾新公司甚至宁可选择在深圳创业与上市。
台湾与深圳的竞赛已逆转。与其防堵,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台湾更开放、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