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湾工具机龙头上银科技卓永财董事长,在经济50大论坛中发表演讲,对台湾制造业的现况与未来深感忧心。撷取卓董演讲中几张投影片的重点如下:
日薄西山制造业比想象的差:大量西进后的空洞化;缺乏持续研发及升级投资,内外均陷困顿;大学及研发法人追求空洞的SCI论文KPI;
教育土壤流失中:连台大也沦陷的SCI(SSCI)论文症候群;每年发表超过25000篇SCI论文,成为美国(先进工业国家)的研究代工中心,有产量而少产值;政府科专计划也深受SCI论文主导,有投入而少产出。缺乏产业效益,资源正逐渐枯竭(税基流失),政府即将难以为继;这些SCI论文和台湾的竞争力有甚么关系?
硕果仅存的2.0制造业若不能升级,5年后将全遭淘汰(水五金、手工具、粉末冶金、铸造品、五金制品...)
3.0的制造业若不能升级,10年后就岌岌可危;
除非你先做好一个中尉,否则你做不到将军;-克林鲍威尔,前美国国务卿
卓董提出最重要的警讯是2.0制造业若不能升级,5年后将全遭淘汰。3.0的制造业若不能升级,10年后就岌岌可危。
这里所说的工业1.0、2.0、3.0、4.0就是对应到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工业革命:工业1.0是机械化,用机械力取代动物力生产。
工业2.0是电器化,用电力取代机械力,以电气自动化控制机械设备生产。
工业3.0是目前的资讯化,用各式数位自动化装置合作生产。
工业4.0是未来的智慧化,用有智慧的机器人加入物联网生产。
卓董说:科技经费长期游资电学者去主导,所以我们长期来在电子领域、电机,经费都放在那里。但是机械、材料、医疗、生活产业,我们过去的科专,政府的经费投入是非常少的。教育科技政策,过去都由长期留美学术研究成就卓著的院士或学者来担纲,缺乏台湾本土基础与产业基础的连结。我们现在就像土壤流失中的森林,我们不是没投钱,是投了钱,那个论文就放在档案柜里面。
就如同现在的工业4.0热潮,30多年前工厂自动化开始流行,每个学校都在开发无人搬运车,机械手臂等最新科技。工研院也积极开发各种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之后便分出了盟立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台湾最具规模的整合性工业自动化公司。而中国生产力中心那时就在巡回协助企业导入自动化生产,然而现在它的最新目标已经变成辅导导入最新流行的工业4.0了。
我们是不是同时也能对还在工业2.0的行业加强辅导,让他先往工业3.0前进。最好也由工研院提出低阶2.0各行业逐步升级解决方案,派出辅导团让工厂导入这个低阶数位自动化制造方案,一步一步往3.0发展,并由职训单位培训相关解决方案之导入人员。把还在2.0的先拉往3.0,而对已经在3.0的才辅导往4.0前进。
经费不要全集中到最先进科技,也要分一半的钱来照顾后段班,就像在教育上也要想办法把后面的孩子拉起来一样,毕竟后段班还是能在本地提供许多就业机会的。往上看的同时也要往下看,光往上看是很容易跌倒的。
卓董也说:我这些年来推动技职改造,我跟教育部讲,这些末段的技职科技大学26个英文字母他念不完,他不会念的。你说每个都用台大做标准去做,可能吗?这个教出来怎么用。至少我们对末段的课程和其他的,我们可不可以,让他像高职来训练?他出去有一技之长,它可以谋生,他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那工厂也有人吗。
事实上大学百分之90几的录取率已经和小学强制入学没两样,比智能障碍两个标准差以外的标准还要高。这样收进来很多不适合念书的学生,也使他们不能进入职训体系训练就业,让工厂用高薪也找不到熟练的技术人员。现在科技大学的课程和普通大学差不多,都是理论性描述,不是实际技能训练,博士级教授讲的学生也跟不上,英文也看不懂。就因没有专业技能,也看不懂报告,提不起笔,毕业后人家也只愿出最低工资,聘你当作一个供差遣的人力。
各种行业都需要有不同的天份,研究劳心的需要数学语文记忆好,开发设计的需要脑筋快,工艺技能的要手灵巧,运动劳力的要身体好,唱歌的需要声音亮。我们对所有的人都给他需要数学语文记忆的课程,除了少数外,大部份的人就只有毕业时拿到一张纸,其他什么技能都没学起来,同时又背了一身学贷,就只因为天赋不同。
技职系统的科大,应该深度结合职训局的正规职业训练,用职训局的教材与讲师,这样学会的才会是市场上需要的,同时还能深度练习变成熟手,让学生毕业时就有厂商抢着聘用。以前就有学汽车板金的学生世界比赛得名然后创业变大老板的例子(台湾金牌黑手赴陆培训名车厂人才)。这说明在技职系统里要以动手练习为主,念书为辅,像高职一般的训练,才有可能让这4年的投资不白费,真正奠定一生的事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