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消费习惯、工厂外移等大环境的改变,传统产业之立足已受到巨大挑战,中小企业林立的台湾该如何从困境中谋生?我们关心台湾在地的产业趋势、试图在不同产业跨入电商的过程中,扮演关键的伙伴角色。发现许多传统产业公司可能是某些产品的制造商,想转型做品牌,却不知道能否透过电商改变呢?
传统产业的定义很广,一般泛指产品属于衰退期的产业。本篇探讨的传统产业,定义为有制造能力、设计制造能力、或走线下通路的传统贸易商,此三大类企业作为出发点。电商教室特派员Lynn访问过去曾在台湾传统制造业深耕数年、目前转战电商经营的Mika,为尚未开始电商的传产读者,剖析台湾传产电商化的 3 项困难点讨论:
Mika:毛利太低,订单依存度高。单靠传产自己努力空间不足,除非是该产业技术领先者。然而,技术领先又必需靠R&D维持,这年头已经很不容易做。与其把经费专注投入R&D,不如试试看切入市场(2C),那毛利可能超过 20 倍以上。
以前台湾曾有代工王国的美名,但近10年来台湾传统产业纷纷出走前往大陆、东南亚,以降低制造生产成本。尽管政府积极提出一连串政策,例如:降低租税、优惠贷款、鼓励企业合作。还是无法挽回这个趋势。
那么留在台湾深耕产品却苦无机会找到出路的中小厂商,在没有制造低成本优势的时候,该如何继续生存呢?— 以电商进入障碍较低的出发点,传产可以以电商做做尝试、另辟蹊径。
Lynn:你觉得传统产业要电商化,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Mika:台湾传产多半是制造业导向的,出口加工,或是OEM、ODM,其实很多技术力都是世界领先的,现在台湾应该还有不少是,但因为没有品牌概念,所以离消费者还有一段距离。
市场化指的是开始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制造、生产方式。
要电商化的第一步必需是先市场化、品牌化。光是这两点,就有很多种不同的作法,不同的产业别可以选择的模式也不同,这里有快速的,也有深耕的。一般传产转型会面临选择快速获利或是深耕品牌,快速获利需要更敏锐的市场观察与快速的反应;深耕品牌经营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与资源投入短期不容易见到立即显著的效果。
不是全面开始市场化,而是从现有的产品中、找到可以去适合消费者的产品,开始品牌化
这里的盲点是,不是只能挑一种做,传产进电商的第一点是品牌化,品牌化的重点是差异化、层级化。透过差异化、层级化把品牌的市场区隔出来,可以同时进展。有点类似精品品牌除了主品牌外还有副牌的概念。
Lynn:那么站在传统产业的角度来说,意识到生存关键,而转向电商的关键点是什么呢?
Mika:关键在于OEM、ODM出身的人比较不熟悉网络世界的爆发力与扩散力,人通常不会分配资源到他不熟悉的事务上。若不是生活习惯与网络紧密结合者比较难真的投入。找到对的人是最重要的!真的跳下来做品牌 、做B2C,在本来具有OEM、ODM实力的公司,只要找对人做品牌,基本上能成功的!现在消费者对新品牌的接受度度较高,配合网络信息来源和同温层效应,品牌在一个领域里发酵熟成再进行扩张,是相对容易的。
企业观念、流程、雇用人才转变
传统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对上游不是对下游(消费者)。上游厂商的意见决定了产品规格、定价,不断追逐产能的提升符合供应商的需求。而转向电商(开始市场化)时,消费者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意见。
经营模式与现有的电商生态也差异甚大。采购、营销、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流程差距甚远。以销售为例,购物模式完全基于在线,相较于传统2B经过报价、公司决策层层的合作关系完全不同 — 电商卖家与消费者的销售关系多是在线实时互动,网购实时。对于售后,消费者亦要求商店客服实时、甚至在物流要求送货也要实时。
流程、观念不同,人才的雇用、工具的使用、部门成立亦完全不同。如,设立客服、网络营销、设计等新团队;电商工具的使用,客服需要熟悉消费者通讯软件的偏好,营销人才,除了对数位营销工具的了解,也需观察不断改变的网络市场生态。就连产品研发与设计、采购,也需要去抓到消费者的口味与需求,设计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