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派对,在三十岁结束。一位诗人为华丽的二十代尾声写下如此冷哼般的悼词。用悲伤的挽歌,哀悼曾经奔放热情、意气风发的大学时代,并且难过世俗生活即将到来。
三十岁过后,将经历一段非常困苦的时期。因为诗人所说派对结束,赶快醒悟!的恫吓并不是危言耸听。只要去书店转一圈,你会发现以三十岁为题的书不计其数,足以证明三十代比起人生中的任何一个十年都还要辛苦与孤单。
我在大学里接触到二十多岁年轻人,虽然他们也都不想变老,却相当期待三十岁的到来。只因为这个年纪应该已经工作、结婚了,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生似乎变得安定了。这么说来,三十岁理应比二十岁更好才对,但三十岁却还是羡慕二十岁的美好。
是什么导致三十岁与三十岁以后的人生如此辛苦?
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我们就要蜕变成大人了。
在撰写本书时,我询问过许多学生以及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你是大人了?,大部分人会回答:我觉得自己还不是。我又问:那你认为要到什么时候才算大人呢?得到的答案不是我还不知道,就是现在还不是。老实说,就连写下这些话的我,也不禁反问自己:那我又是个纯粹的大人吗?
究竟什么时候我们才算是大人呢?现在的我们,已经是大人了吗?
所谓的大人,也许并不是年龄、婚姻、投票权、个人收入、税金等达到某种条件时的状态;应该说它是在徬徨时也能够认清自己,并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更为恰当。
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却没有红绿灯的事实。——海明威
假设进入职场的你已经结婚,并且育有一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突然发现今晚的行程表有重叠,遇到下列情况,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公司的行程:从国外来的重要客户想要与担任业务负责人的你见面。他是公司的头号大客户,因为明天就要回国了,所以只能约在今天晚上。而这个业务一直由你全权负责,只有你能应对这次会面。
家人的行程:今晚是女儿第一次参加幼儿园的才艺表演,而且还是担任话剧的主角,她已经恳求你多次了,希望你去看她的表演。由于公务繁忙,总是抽不出时间陪女儿的你,确实也早已许诺说她这次一定会去。
自己的行程:你年轻时奉为偶像的摇滚乐团今晚将开演唱会,他们陪伴你度过了有欢笑也有泪水的青春岁月。这个乐团已经好久没有演艺活动了,并且表示这是最后演出,之后将解散。你早早就预购了门票,却险些忘记演唱会的时间就在今晚。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种假设太过极端。但对于在工作上担任要职,并结婚成家的人来说,现实生活中还真的会碰到类似这样的艰难选择呢。事业、家庭,以及个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调和,如果为这样的关系命名,可以称为三重困境,即成年人的三难。
每个人在面对事业、家庭、自身的价值观各不相同,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所下的抉择会因人而异。不过在我们国家,比起自己,更多的人会选择家庭;比起家庭,更多的人会选择事业。尤其是对于工作多年的人来说,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把工作放在第一优先。为了事业成功而放弃一切的浮士德式做法,在我看来,最后内心必将空虚。深爱家庭的人,可能会优先选择家人,但在工作至上的社会里,如果高喊「家庭第一」的话,很有可能会在公司被贴上无能者的标签。想要选择自己的行程就更不用说了,一定会被公司和家人双双指责为只顾自己的利己主义者。
所以最不可能的选项就是去看演唱会吧。尽管演唱会可能会位居欲望名单的榜首,但是真正做此选择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一般人会先放弃这个选项呢?因为委屈的只有自己,只要自己不纠结,问题就能解决;但,如果是放弃客户的应酬或女儿的表演,就会受到对方的指责。因此,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比起自己最想要的选项,往往会倾向于受到责备最少的选项。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成年人的角色都很难扮演,最伤心的还是自己。
小学三年级的男孩,问整天工作且周末也不休息的爸爸:爸爸你一天能赚多少钱呢?
爸爸不在意地答道:问这个干嘛?一天也就能赚30块钱吧。
一个月后的星期六早上,男孩叫住了准备出门工作的爸爸。
爸爸,等一下,我想雇用你一天,可以吗?
男孩从口袋里掏出了两张20元纸钞,放到了爸爸的手中。为了这40块钱,这一个月来,男孩省下了自己的午餐费,每天中午只吃两个包子。他把其中30块拿来买下爸爸的一天,剩下的10块钱则用来买公园门票和爸爸的便当。
这是很久以前中国《北京新闻》上刊登的真实故事,读完之后,我的胸口象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一个是为了家中生计连周末都在工作的父亲,一个是为了跟爸爸去公园玩一天而「雇用爸爸」的儿子。当接过儿子从一个月内的饭钱中省出来的40块钱,那位父亲的心情究竟是如何呢?
面对工作和家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平衡。千万不要陷入把自己搞得很累的困境,而是要努力成为既能忠于事业,又能忠于家庭的了不起的大人。在听从别人召唤的利他主义和随心所欲的利己主义拔河中,维持着平稳的柔韧性,这不正是成年人的试炼吗?
所谓的人生,就是一场把事业、家庭、自我,以及一切未知变量都处理妥当的表演。在杂耍中,最重要的是不能为了抓住一颗球,而把其他的球都掉了。任谁都无法一次抓住所有的球,因此,必须及时拖住每颗球,并且努力维持彼此的平衡。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只有完善的分配,才能够游刃有余地打理好一切。
人生就是一场走唱表演,处理完一件事,紧接着又要面对另外一件事。不要因为一颗球掉到地上就弯腰去捡,当你弯下身的时候,下一颗飞来的球又会掉了。
如果是我遇到这个问题,最后可能会演变成这种局面──
首先,为了让女儿知道我来过,我会先去观看她的才艺表演。结果遇到下班尖峰时刻,在路上塞车了,但表演已经开始。怒气冲冲的妻子发了短讯,告诉我不用去了。这时候,我突然想起还要去见客户,于是赶紧把车掉头,到了约定的地点,发现客户早已离去。心想既然事已至此,那么,就去看演唱会吧,或许还能听到安可曲。匆忙赶到演唱会现场后,迎面而来的正是散场的人潮......
光是这样想就让人觉得难过,但,这就是成年人的孤独啊!
若你是聪明人,应该会这样做吧──
和客户约在离女儿表演场所不远的地方见面。跟客户表示,非常想把自己的家人介绍给他,然后带着他一起去表演现场。与妻子、女儿碰面后,说明自己无法看到最后,送上礼物及道歉的纸条。向客户表达谢意,并且感谢他的赴约,提出自己专程预定了演唱会门票,邀他一同前往。看完演唱会之后,和客户喝几杯啤酒放松一下,顺便聊聊业务方面的事情。把对自己最重要的家人介绍给客户,还去看了以后再也没有机会看到的乐团表演,这样一来,双方的关系肯定会拉近许多,谈起生意也能有更好的进展,不是吗?
你我都是普通人,拥有一般的智慧,但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千奇百怪,又有谁能保证在每次的权衡和抉择中,都能如此优雅转身呢?
能见到你真是太好了!隔了这么久,大家还能聚在一起,真是太好了!以后不时来聚会吧。
毕业之后,一群大学社团的朋友首次相聚。在2000年的时候,这个社团就解散了,而且从创团到现在没有聚会过。经过当时社团副社长的不停奔波,终于把前后三年级的学长学弟们都聚在一起了。我从大学毕业已25年了,看到大家的神韵、讲话的语气依旧,好像时间带走的只有容貌而已。大家彼此喊着以前的绰号,气氛好不热闹。散场前,我们还说好以后每隔两到三个月就要聚会一次。然而三个月之后,我收到了这样的讯息:原定于五月举办的聚会取消。
这可是我们早早就约定好下次聚会的时间,结果由于参加的人数太少,只好把时间往后延。而我刚好那一天有事,本来就不会过去,只是那些为了参加聚会而特地把时间空出来的朋友们,不就很郁闷吗?难道大人就是这样,想去的聚会去不了,不想去的聚会却不得不去。
而我在高中时一起办校刊的朋友们,到现在都还有保持联络。我们每一年会办一次聚会,时间定在每年的一月底。这个聚会的出席率一直都很高,或许是一年只聚一次,大家都不愿意错过,总是准时参加,以便了解彼此的近况。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好像一年一次的聚会已是最大极限。现在,不为任何目的只是想要见面,一年一次相约,就算是很好的朋友了,想起来还真教人伤感。
当我们踏进社会,最先面临到的难题就是人际关系。求学时,只要跟合得来的人相处就行;可是进入社会后,便无法如此。我们必须承担着上司、同事、或甲、或乙的名义,去见不得不见的人。想要和别人成为朋友,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直到现在,我依然相信只要以善待人,那种好意会直接传达给对方知道的。正因为有着宛如傻瓜般的善意,工作氛围也会变得更友善一些。正当大家都为没有一个人值得信任而冷笑时,只要自己不去附和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就好了。当自己以善意对待他人时,代表了在工作环境中,至少还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存在。而且,这种善意是会慢慢被传染的。
如果一定要我对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提出忠告的话,那就是:不要用别人所说的话来做判断,最好先弄清楚对方想要的是什么。在公开的场合上,每一句发言、每一个行动,都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想法。比起一举一动,我们更要注意的是行动背后的意图。因此在职场里,如果能够尽快搞懂别人想要什么,就能很容易理解其为何有此言行,进而更从容地应对各种人际关系。
大家都说,少年时期交往的朋友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因为没有参杂任何目的,是一段纯然无杂质的关系。无论这种关系有多么纯粹,若是无法经常见面、分享彼此的心情,那么,也只会迸发一时的友情眷恋,却无法深入。但也会发生好友久别重逢,却还是想要重温以前的紧密情感,这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彼此的友谊削减。因为在分开这么长的时间内,每个人的境遇皆会发生变化,有时越是见面,会发现越是跟自己以前所想的不一样而痛苦着。
成为大人之后,便会开始结交新的朋友,可能是透过各种同好会、俱乐部,要不,就是参加公司内部的社团。结婚之后,就会认识另一半的友人,甚至跟友人的另一半结为好友。成为父母之后,则会开始接触孩子所在学校、补习班等同学的父母。当然,也会有因为公事而交换名片的点头之交,但在这些人当中,一定会有几位是想要与之亲近及深交的人。现在,让我打从心底想要亲近的人,并不是遥远记忆的旧时好友,而是成年之后认识的新朋友。
千万不要在心中画地自限,固执地认为以前认识的朋友才是好朋友,而进入社会后认识的只不过是业务往来的合作对象罢了。不论相遇的时间有多晚,只要能够经常相见、坦诚相对,就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即使是学生时代的至交,深入接触的时间也只有三、四年的时间,因此,步入社会后所建立的关系会比学生时代还长呢。
交朋友,并不是以认识的时间而定,应该是彼此之间是以何种目的而交往。只要不是希望能从对方身上获取什么利益,而只是单纯的见面、聊天,以及交流真实情感,就可以成为朋友。如果你想和谁成为朋友,请先抛开自己的目的,单纯以一个人去接近他/她吧。
试着先对对方敞开心扉,告诉他/她:我想成为你/妳的朋友。也许,你的忘年至交还没出现呢!
我觉得和人生最相似的运动就是马拉松了。
人生,每当想起这个并不轻松的字眼,就会记起小时候看过的电影《My Way》。虽然故事内容早已忘记,但一听到法兰克.辛纳屈的经典曲目,电影中那个苦苦奔跑的男人,和下班时候的自己,就会重叠在一起。
说起马拉松,无论是一个人要独自走完42.195公里的路程,心情时而昂扬,时而沮丧,虽然每一刻、每个步伐都是沉重的,但只要一跑起来,就是属于奔跑者的快乐,经过一连串的努力之后就能品尝到喜悦的果实,这点跟人生是一样的。
如果把成为一个大人比喻成马拉松长跑的话,那么,从折返点往回跑,又代表着什么呢?
听马拉松运动员说,他们跑得最拼命的时候,就是从折返点往回跑时。
因为这表示着走过的路已经比剩下的长,而使得有可能跑完全程的信心大增。虽然从折返点开始的后半段路程跑起来会更费力,却少了那种茫然的感觉,因为他们已经了解哪里会有曲折,哪里又会有上坡。
最有趣的是,来时的上坡路,此时也已经变成了下坡路,当初越是吃力的斜坡,如今跑起来越是轻松。这让我想起作家金薰的话:所有的上坡路与所有的下坡路,最终都会扯平。
不妨将马拉松的路程视为人生,当前半段的人生经历过的逆境越多,那么,后半段的路程就会走得越轻松。所以,一切终究是公平的。
折返点前后,有逆境,也有顺境,往返并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再次跑回起点。逆境和顺境中包括的含义太多,跑回起点,就象是回归成新手一样,也象是最初那样的一无所有,重新开始准备,这也表示在已经走过了一次的路上,也会少一些失误。
再跑一次已经跑过的路,看似枯燥,实则不然。它将是全新的,你会看到很多当初错过的风景。诗人高恩曾如此吟诵:
这三行诗,并不是诗的一部分,而是名为《那朵花》诗歌的全文。再没有任何文章能比得上这短短的二十几个字更能精辟地道出折返点的含义了。成为大人,即将从人生的折返点上返回,为的就是看到当初飞奔而上时未曾看到的「那朵花」。
为什么是当初未曾看到的那朵花呢?
是当初为了买房而想吃却吃不到的美食、想穿却穿不起的华服?还是为了把孩子送入大学而奔波在各补习班而耗费掉的时间?抑或是为了升职、赚钱而离开故乡的亲人?是为了获得成功而伤害到家人之间的情感?还是为了家庭生计奔波而被埋没的青春梦想?
我们从中点折回去时才能看到的那朵花,并不是当初未曾实现的那些遗憾,而是我们至今仍拥有的──宝贵的一切。
站在人生的折返点上的你,是否看到属于你的那朵花?是否拥有抓住那珍贵宝物的勇气呢?一起加油吧!